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留守母亲杀子接连发生背后:被搁置精神孤岛人群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4日15:02  法制文萃报

  “留守妈妈”杀子:底层的悲剧让人震惊

  《法制文萃报》 记者:岳雷

  “梦中突然感到剧烈的疼痛,惊醒后发现妈妈正拿着刀,发疯似地砍我和弟弟,双手全是鲜血……”这夜半惊魂的一幕,不是可怕的梦魇,而是发生在一对同胞兄弟身上的惨剧,要致他们于死地的凶手,竟是平日里最亲最爱的妈妈。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孩子本该是妈妈的“心头肉”。但近期接连发生的“留守妈妈”杀害亲生骨肉的悲剧,却让人们产生疑问:是什么造成这几位母亲的“崩溃”,又是什么造成了留守妇女的群体性困境?

  “留守妈妈”刀弑亲子

  “救命啊!我妈拿刀砍我和弟弟……”4月2日晚11点40分左右,一阵急促的哭喊声划破了重庆市梁平县云龙镇东风村夜晚的宁静,熟睡中的村民朱传洪被猛烈的拍门声惊醒,当他迷迷糊糊地打开房门时,眼前的一幕让他心惊肉跳。

  “当时他像个血人一样地站在我面前,一只耳朵掉在脖子上,嘴巴上方有一个很大的伤口,正在流血”,朱传洪回忆着令他终生难忘的场景,他嘴中的“血人”正是自己的侄孙——小友。

  身受重伤的小友告诉朱传洪,他在睡梦中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惊醒后发现妈妈郑秀伟正拿着刀,发疯似地砍他和弟弟。朱传洪立即喊醒邻居,带着小友一起去救人。

  当他们赶到100米外的小友家时,大家被眼前的惨状惊呆了——“床上到处都是血,小友的妈妈郑秀伟和弟弟小义不见了”。众人开始了焦急的寻找,大约30分钟后,朱传洪等人在一条沟里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小义。“当时小义卧倒在沟里,浑身血迹,嘴里说不出话来”,朱传洪等人七手八脚地将小义抬回去后,拨打120求救,同时给远在安徽打工的孩子父亲朱家文打去了电话。

  次日凌晨1点左右,两个孩子被送往医院抢救。途中,哥哥小友的伤情突然加重,终因失血过多离开了人世。弟弟小义则被送到了梁平县中医院,经过5个多小时的抢救,小义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他的头部被砍了80多刀,手臂上被砍了20多刀,手上被砍了五六十刀,双手面临残疾的危险。

  两个十岁左右的孩子为何惨遭如此毒手?事发20多天过去后,在重庆市梁平县中医院,拆除了头部和双手缝线的小义呆呆地坐在病床上,谈到那个噩梦般的夜晚,孩子的身体瑟瑟发抖。“妈妈砍哥哥,哥哥大喊,我醒来去拉灯,妈妈又关上灯来砍我。哥哥躲在床底下,从大门逃出去了。我从厨房跑出去,摔在沟里,妈妈还疯了一样砍我,我就晕过去了。”时至今日,小义仍然不愿相信妈妈要杀掉他们,然后自杀。

  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但郑秀伟却挥刀屠向了自己的亲生骨肉,没人能理解她为何如此残忍,这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据亲戚和邻居们说,郑秀伟平时性格孤僻,很少与朱家亲戚和邻居来往,总是无端怀疑别人在说她的坏话,时而为此与人发生争吵。“敏感、内向、猜疑心重”是大家对郑秀伟的评价,但从朱家文的五姐朱家蓉口中,我们也能听出郑秀伟对孩子的疼爱,“弟媳平时很节俭,但每次买肉都是好几斤,还常买水果,总说孩子读书需要营养。”

  人间悲剧莫过于骨肉相残。一个对孩子爱不完、疼不完,只是性格有点古怪的母亲,为何会做出如此疯狂的举动?丈夫朱家文透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内情”:“妻子患有很厉害的妇科病和结石病,心情一直不是很好,经常要我带她去看病。”朱家文回忆说,去年年底郑秀伟曾说过“你不回来带我去看病,我就买药把两个孩子毒死”。朱家文迫于无奈曾带妻子到精神病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轻度幻觉”,并给她开了药,但郑秀伟始终拒绝服药,并说“医生要整死我”。

  难道真的是突发的精神病推波助澜?也许,真正的“刽子手”,是长期积聚在这位母亲内心深处无比的寂寞和巨大的压抑。

  事实上,朱家惨案并非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崩溃的唯一个案。3月27日,四川省大足县月华乡余家村27岁的“留守妈妈”唐成芳给三个孩子灌服剧毒农药“百草枯”寻死一事,就曾经震惊了舆论,当时从唐成芳口中,人们听到了“活着太累,不如死了算了”。而3月22日,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也曾上演“留守妈妈”携子服毒身亡的悲剧。

  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连续三起让人痛彻心扉的惨剧,引发了社会对于“留守妇女”这个特殊群体心理危机的强烈关注。

  被搁置“精神孤岛”的人群

  “留守问题”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近年来,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导致农村出现了数目惊人的“留守人群”——儿童、妇女和老人。

  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留守妇女占据了突出的地位。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课题组不久前公布了一项研究报告,其中提到,目前我国有近5000万留守妇女,占留守人口的54.2%。其中,91.7%的“留守家庭”在丈夫外出务工后,妇女成了家务、耕种和养殖的劳动支柱,延续千年的“男耕女织”的乡村经济模式转变成了“男工女耕”。可以说,现在农村留守妇女撑起的不再是“半边天”,而是“整个天”。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生活压力大,成了压在留守妇女头上的“三座大山”。

  应用心理学专家筱丹指出,无论是农村留守女性还是城市留守女性,她们同样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等责任。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使留守妇女更容易患上由于过度劳累而导致的疾病。一位长期研究中国留守人口的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留守妇女的数量之大、承受负担之重,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在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是少见的。”

  那么,“留守妇女”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曾经蹿红网络的一首民谣描述得很形象——“月儿弯弯照新房,十家新房九家荒。新郎打工去城市,留下新娘守空床。新娘新娘在家忙,家里家外挑大梁……”这首《新娘歌》是河南一位“留守妇女”创作的,真实地刻画出中国农村广大“留守妇女”的辛酸生活,流露出几分悲凉和无奈。

  从歌词的字里行间不难读懂,与过去那种夫唱妇随田园牧歌式的场景不同,这种“新郎打工、新娘种地”的新型家庭生产模式,已经成为当下农村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留守妇女们长年累月地充当着家庭生产的“顶梁柱”。

  如果说繁重的体力劳动还可以承受,那么精神世界的贫瘠则有可能成为压垮她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接近七成的丈夫每年外出务工达9至12个月,44.3%的丈夫每年只回家一次,而98%的留守妇女只能通过电话与丈夫联系,每次通话不超过3分钟的超过五分之一。缺乏交流倾诉对象,加之农村娱乐生活单调,多集中于和邻居聊天、看电视、打牌这三项,一些留守妇女出现心理失衡症状,出现脾气暴躁、失眠、多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份报告指出:留守妇女的“孤独”情绪最为显著,有这种感受的人达63.2%,这种“孤独”的感觉不仅包含独自承担压力的苦楚,也源于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的煎熬——过日子像“守活寡”,一年到头没有夫妻生活,家里冷冷清清,嗅不到一丝男人味,夜晚只有孤独寂寞和虫鸣蛙叫声相伴。

  调查显示,留守妇女隐讳地表达了她们长期的性压抑问题,69.8%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烦躁,50.6%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焦虑,39%的妇女经常感到压抑。专家表示,“她们长期处于性压抑状态,也导致了连锁的负面情绪。”在极度空虚寂寞的情况下,面对村里少数的男性,有些妇女经不住引诱和骚扰,突破了道德的底线,于是光怪陆离的“乡村二奶”诞生了。“低性满足”也成了一些农村家庭婚姻土崩瓦解的“火药桶”。

  与此同时,在治安条件相对薄弱的农村社会,留守妇女往往更缺乏安全感,她们的权益最容易受到侵害。2011年,安徽省临泉县警方经过调查,当地一名农民在接近17年的时间里,强奸了116名妇女(38人未遂),并且多数还实施了抢劫。这名嫌疑人侵犯的目标非常明确,正是家中无青壮劳力的留守妇女,因为这些妇女不敢抵抗,出于社会压力也不敢报警。

  遗憾的是,面对现实的种种不幸,整天围着儿女和老人转、围着锅台转、围着田间地头转的留守妇女,很难做到自我纾解。她们大部分人文化偏低、自我调节能力差,面对无助、自卑、厌世、孤独等等情绪,性格渐渐变得孤僻,极端的甚至感叹“活着无趣”。郑秀伟、唐成芳就是活生生的个例。

  留守妇女亟需社会关爱

  留守妈妈携子自杀虽然属于极端案例,却放大了一个群体的现实状况,促使社会不得不对“留守人群”重新审视和关注。

  在新闻跟帖中,可以看到为数不少的谩骂之声。有人指责这样的母亲太过“自私”,称“这种女人很多,但这样狠毒的不多!”悲剧面前网友的情绪宣泄倒也无可厚非,但处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剥开留守妈妈承受的苦楚,似乎又有一些残忍。

  此刻,谈父母责任也好,谈亲情伦理也罢,都显得苍白无力,抛开道德层面的教化,留守妇女真正需要的其实是关爱。全国妇联《中国农村妇女状况调查》中指出,农村家庭中的两地分居状况,不但可能影响到农村劳动人口的性别结构,也会影响到农村家庭的婚姻生活质量。社会应更多地关注留守妇女,从心理上去关心。

  可以说,对留守妇女的关爱应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应来自家庭内部,心理专家筱丹认为,要打开留守女性的心理症结,舒缓她们的负面情绪,需要丈夫和留守女性共同努力,也需要亲人的支持。丈夫除了应尽量争取更多的时间和妻子团聚,有机会应更加主动地分担妻子独自承担的家庭责任和压力,出门在外时也应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妻子内心的孤独感和“低性生活”造成的负面情绪。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对留守妇女而言,也要学会生活中自我调整情绪。留守妇女应加强个人的心理调适,平时跟亲戚朋友多沟通交流,不要独自承担家庭重担和心理压力,适时渲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寻求他人帮助,走出狭隘的个人世界,冲淡内心的孤独感。

  此外,个体的努力离不开社会系统的支撑。城市应包容和接纳外来务工人员,这样当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时才有可能带上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用人单位要给予农民工探亲假,让他们有机会团聚、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地方政府也要给予留守妇女更多的温暖、关爱、帮扶和政策支持,引导她们更加自主、自强。

  其实,眼下一些基层政府也在进行有益的尝试,比如目前中国农村出现了不少妇女合作组织,虽然这些组织目前还局限于生产经营领域的合作,但若将功能加以拓展,在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加强妇女间的交流、协作,妇女组织不仅可以帮助留守妇女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还能舒缓留守妇女空虚、孤寂的心灵。

  留守妇女的“半边天”,是农村和谐发展的根基。关注、关爱这一弱势群体,将她们的“绝望”变为“希望”,让关爱的阳光洒在她们身上。

  ●结语

  底层的悲剧再次证明,让每一个社会成员远离困窘、充满生活希望,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发展的要义。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留守母亲 杀子 留守妇女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